中新网青海玉树8月21日电 (记者 张添福 潘雨洁)以“同饮一江水·光影耀澜湄”为主题的2023澜湄国际影像周,21日在澜沧江-湄公河发源地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启幕。
图为“同饮一江水·光影耀澜湄”2023澜湄国际影像周开幕仪式现场。薛蒂摄
2023澜湄国际影像周由中国新闻社指导,青海省外事办公室、青海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中共玉树州委、玉树州人民政府、中新视频、中新社青海分社主办,中共玉树州委宣传部、玉树州文体旅游广电局、中共玉树市委、中共杂多县委、中共囊谦县委及玉树市人民政府、杂多县人民政府、囊谦县人民政府、中新社国际传播集团青海分公司承办。
同时,2023澜湄国际影像周获得复旦大学、河海大学、澜湄水资源合作中心、澜湄环境合作中心、中国新闻摄影学会、青海省摄影家协会的支持。
外交部亚洲司、中国-东盟中心、澜湄水资源合作中心、中国新闻社、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中国新闻摄影协会、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青海省外事办公室、青海省社会科学院、青海省摄影家协会相关代表,及玉树州委、州政府相关负责人出席开幕式。
此外,泰国、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驻华大使馆官员及流域六国青年代表,来自新华社、光明日报社、工人日报社、人民网、人民画报的中国媒体记者和摄影师,泰国皇家陆军电视台、越南之声北京办事处、越南通讯社北京分社、Oukong Media及其他外籍媒体,外籍摄影师,文旅达人也参加了开幕式相关活动。
图为玉树州委常委、宣传部长武良桃宣布2023澜湄国际影像周开幕。薛蒂摄
玉树州委常委、宣传部长武良桃宣布2023澜湄国际影像周开幕,玉树州委副书记才旦周等与会嘉宾共同启动影像周。
图为与会嘉宾共同启动2023澜湄国际影像周。马铭言摄
开幕式上,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史忠俊表示,澜沧江-湄公河是亚洲第三长河,总长近5000公里。其在青藏高原的青海省发源,这条河流穿越中国西南部及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它是连接中国和中南半岛五个国家的自然纽带,滋养着这个地区超过3亿人口,孕育着辉煌的人类文明。
图为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史忠俊致辞。薛蒂 摄
史忠俊说,自2016年澜湄合作机制建立以来,“中国与东盟湄公河国家通过文化交流等方式积极推动人员往来,包括我们今天的活动——2023澜湄国际影像周。”
“我坚信,这次活动不仅将培育澜沧江-湄公河地区平等、真诚、互助和亲和的文化,还将增进这一区域民众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史忠俊说。
图为外交部亚洲司参赞孙晓琳出席开幕式。薛蒂 摄
外交部亚洲司参赞孙晓琳表示,七年前,澜湄合作应运而生,开启了中国与湄公河五国交往的新篇章。在各国共同培育下,这一合作机制已迈入全面高速发展新阶段,成为次区域合作的“金色样板”。
“在这些美丽的影像里,我们看到澜沧江-湄公河滔滔不绝、奔腾向前,一如澜湄六国友好交往和合作发展的历史潮流。”孙晓琳说,我们坚信澜湄合作必将继续走深走实,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果,造福更多民众。
图为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陶光雄致辞。薛蒂 摄
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陶光雄表示,七年来,中新社密切关注澜湄合作机制内各领域合作取得的进展和成果,不断创新方式,向世界讲述澜湄各国从高层引领到民间合作的生态保护和人文交流故事。作为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和重点外宣媒体,中新社将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在海内外广泛报道,包括此次活动在内的澜湄合作各方面的进展和成果。
图为青海省外事办公室主任王志忠出席开幕式。薛蒂 摄
“我们愿以今天的活动为契机,在外交部的有力指导和青海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与湄公河流域五国携手并肩,立足青海生态环保、绿色发展特色优势,向世界展现澜沧江源头自然生态、人文风情、民俗风貌,不断推动青海与湄公河五国的交流交往深入发展。”青海省外事办公室主任王志忠表示。
图为青海省玉树州副州长郭虎春致辞。薛蒂摄
玉树州副州长郭虎春致辞表示,澜湄之水、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玉树州山川壮丽、水网密布,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重要发源地,长期以来,玉树各族干部群众感恩奋进,稳步推进“澜湄影像周”“澜湄万里行”等系列活动,以实际行动诠释澜湄流域兄弟之情,用生动事实构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同饮一江水·光影耀澜湄’2023澜湄国际影像周,既是向各位来宾汇报源头担当和保护成果的平台,也是展示玉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更是构建澜湄流域各国互利共赢、共谋发展的桥梁纽带。”郭虎春说。
此外,来自泰国、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驻华大使馆的外交官员在开幕式上发言。(完)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怎样的创新精神?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这样的精神和品质?近日,“道中华”就此话题专访了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院教授曾明。
▲由国家航天局组织实施的嫦娥五号任务,是中国航天迄今为止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实现中国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由嫦娥五号带回的科研成果正在助力人类科学进步。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通变”思想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文》中写道:“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1987年,已经92岁的冯先生撰联:“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
“旧邦新命”是中华文明“亘古亘今,亦新亦旧”的原因,也是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未曾中断的古老文明的奥秘。
回望历史长河,在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的思想演变历程中,中国哲学的讨论范围不断拓宽、创造性见解持续迸发;耒耜、石犁、青铜犁、铁犁、直辕犁、曲辕犁等耕具的更替,见证着农业技术的进步与生产力的提高;军功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人才选拔制度之完善,让更多有才之士脱颖而出……
透过历史的长镜头,可以看到,中华文明在思想、技术、制度等各方面不断推陈出新。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也正是因为不断创新,中华文明才能始终保持生机活力。
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不是那种割断历史与传统的无根基创新,而是强调在尊重传统基础上的革新、创造。在旧与新之间,中华文明展现出明显的辩证性格,即“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
“新”是儒家思想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儒家经典《大学》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易》中的“鼎”“革”二卦,“损”“益”二卦,都充满对历史文化连续性与创新性的智慧。可以说,寻找连续与创新二者之间的平衡,是儒家思想家时时思考的问题。
孔子也对古经中所蕴含的“时”的智慧做过富有洞察力的阐释。《周易》记载孔子解答弟子对于爻辞的疑问,其中几次提及“时”。如“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见龙在田,时舍(舒)也”;“终日乾乾,与时偕行”;“亢龙有悔,与时偕极”。
《周易·系辞上》记载:“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周易·系辞下》也记载:“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些古老论述,强调“穷变通久”的历史演变规律,对中国哲学思想、文化品格的发展与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
可以看出,自强不息、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追求“日新”“通变”“及时”是中华文明的鲜明特点。
从国家治理到自然科学:创新无处不在
从国家治理来看。周朝实行分封制,秦朝统一中国后,推行中央集权,在地方采用郡县制,实行“书同文,车同轨”,推动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创新,奠定了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石。后来,隋唐开创实行科举制、元代确立行省制度、明代制定《大明律》完善司法制度、清代对边疆地区“因俗而治”的政策等,都是对国家治理体系的重大创新,不同程度体现了中华文明“变则通”的创新思想。
从思想文化来看。中华民族不仅涌现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孙子、韩非子等闻名于世的思想巨匠,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农、杂、兵等各家学说,创作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经典文艺作品,传承了格萨(斯)尔、玛纳斯、江格尔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
从自然科学来看,中华文明在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医学、文学等方面都有伟大成就。比如:中国古历采用阴阳合历、南朝祖冲之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国的四大发明等等。
今天,中国的科技进步坚持开放包容、互惠共享,不仅服务于本国人民,也造福国际社会。“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羲和号”实现太阳探测零的突破,“慧眼号”直接测量到迄今宇宙最强磁场……这些科技成就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也是中华文明创新性的生动体现。
回顾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和百年奋斗的历史,为什么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各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开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究其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尊重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脉络,同时发扬恪守正道、与时俱进、革故鼎新的历史文化传统,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不竭的思想源泉。
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神舟”“北斗”“嫦娥”“祝融”……从一个个命名中,我们可以读出千年问天的“中国式浪漫”,这既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又彰显了当代中国人坚定的文化自信。
如何理解其中的精神和品质?我想苏轼可以给我们答案。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再度引用苏轼的“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激励奋进。
“古之人,有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者,彼独何术也?”宋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年仅26岁的苏轼在《思治论》中提出疑问。
而他也用自己起伏波折的一生给出了答案: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他写下“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与千古雄文《赤壁》二赋;晚年被贬惠州、儋州,依旧乐观旷达,留下华章无数。
苏轼的一生,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前期“桃李春风”,后期“江湖夜雨”。但是不管“大江东去”,还是“明月几时有”,惬意欢喜还是磨难坎坷,苏轼始终保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至难”和“至远”,在苏轼心中是辨证的。
是的,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由难转易,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幼树会成林,溪流终入海。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事不避难、进取无畏是中华民族刻在骨子里的精神密码。
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经历了太多风雨坎坷。但是面对任何“至难”,我们始终迎难而上,不得不说与中华民族的进取精神和达观态度密切相关。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
在改革开放大潮中锐意进取、敢闯敢拼的企业家,在科研攻关一线大胆创新、攻克难题的科学家,在乡村振兴热土上探索经验、蹚出新路的基层干部群众……各行各业劳动者大力弘扬创新精神,不断创造着新的业绩。
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保持开拓创新的姿态,激发敢为人先的锐气,面对困难时“摸着石头过河”,面对艰险时“杀出一条血路”,我们才能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汇聚强大精神力量,无往而不胜。
【以上内容为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曾明,西南民族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统筹 | 康坤全 刘佳
制作 | 胡琪(道中华微信公众号)